这4个风险误区,选保险前要注意避开!

这4个风险误区,选保险前要注意避开!

 

在选购保险前,消费者还是要尽量多了解一些保险常识和常见的风险误区,以保证自己的投保利益。今天,晓保就将近期比较常见的一些风险误区为大家再集中讲解一下,希望能对消费者有所帮助。


风险误区一:隐瞒真实健康状况投保?

如今,很多消费者都比较重视人身险,而投保人身险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实告知”,那么,如果当你遇到个别销售人员,以面临增加保费、拒绝承保等为由,诱导你隐瞒真实健康状况投保。这样行不行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保险法》规定: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按照规定条件有权解除合同。


正确认知:

 

投保人身险时,消费者应该如实告知健康状况,保险机构主要采用书面方式询问被保险人健康状况。保险消费者需要客观地填写健康状况问卷等,如确因时间久远等记不清某些健康情况,请您及时查询就诊记录、诊断报告等相关诊疗资料,避免因健康状况告知不准确,影响保险合同效力。总而言之,保险消费者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既遵循了相关法律规定,也能够避免因未如实告知出现理赔纠纷。



风险误区二:高收益理财产品更划算?

有的消费者在投保之后,可能会遇到一些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非保险机构人员,,以“保单分红”、“保单升级”、“赠送礼品”、“售后服务”等名义劝说消费者放弃已有保单,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转投其推荐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面对这点,晓保提醒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树立正确的保险意识,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正确认知:

 

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消费者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谨慎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不受所谓的“高额回报”蒙蔽,不与所谓的“代理人”签订任何私下协议,不轻易将所持保单、个人身份证件等出示或委托他人,以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退保”或“被理财”。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网站、统一客服电话等正式渠道查验真实情况和相关人员资质,了解保单分红具体情况,核实保险机构办公场所等。

风险误区三:银行存款变保险产品?

在银保渠道,消费者容易面临的一个风险就是:银行存款变成了保险产品。个别金融机构、保险销售人员以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或将保险产品宣传为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机构共同开发的产品等,没有如实向消费者说明所推荐产品是保险产品。

正确认知:

 

面对这种情况,晓保建议大家谨记以下三点:


首先,确认销售资质。建议保险消费者根据专区内公示信息,判断销售人员是否为银行工作人员及其是否具备代销保险业务相应资格。若销售人员不符合上述条件,保险消费者应拒绝购买,并可根据公示的咨询举报电话进行举报。


其次,了解产品信息。消费者要理性对待销售推荐行为,在抄写风险提示及签字确认前仔细阅读产品销售文件,充分了解产品类型及期限、所属机构、保障责任、风险情况、缴费情况等关键信息,认真评估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切勿盲目签字确认。


最后,重视犹豫期权益。根据相关规定,商业银行代理销售的保险产品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应在保险合同中约定15个自然日的犹豫期。投保人在犹豫期内可以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保险公司除扣除不超过10元的成本费以外,退还全部保费。



风险误区四:短期健康险可以续保?

如今,互联网上的一些短期健康险因其费率较低、保障较高等特点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一些网销短期健康保险的合同中还对续保做出了相应的约定,满足条件的消费者在保险期间届满时,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继续投保。那么,消费者可以据此认为:短期健康险可以续保了吗?并不是的,因为可以申请续保,这并不等同于保证续保。


正确认知:

 

保证续保条款是指,在前一保险期间届满后,投保人提出续保申请,保险公司必须按照约定费率和原条款继续承保的合同约定。而短期健康保险是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消费者在投保此类产品时,应仔细阅读保险合同中关于保障期限和续保条款等内容,确认保险期间,了解产品属性,根据自身的保障需求选择购买相适应的健康保险产品。对于非保证续保的产品,保险公司可能会出现停售、调整费率或推出替代的新产品等情况,届时保险消费者将会面临不能续保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