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看保险:健康险多了,号贩子就少了

近日,微博被一则“女孩痛斥北京医院号贩子”的视频刷屏。视频中的女孩声嘶力竭地控诉北京某医院号贩子之欺人太甚,不仅将300元的号炒到4500元,还严重扰乱问诊秩序,甚至打骂正常排队的患者。这一通怒斥再配上女孩的东北口音,让网友看了大呼过瘾:终于有人站出来讨伐号贩子了!

视频一出,北京警方立刻开展专项行动,将几个号贩子捉拿归案。但这样的打击方式就像打地鼠,这个坑里摁下去,那个坑里冒出来,号贩子换家医院继续干。号贩子固然可恨,却只是挂号难的原因之一。假如号贩子全部金盆洗手,难道大医院专家号就不紧张了吗?最终还是绕不过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解决方法要么苦心“劝退”一些非重症患者,要么迅速“上架”一批专家医师。

前者就是国家多年前就推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希望实现各级医院各司其职,“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奈何基层医院的人员、设备及制度有时确实无法解决患者的病情,患者的就医观念也需要时间慢慢转变。

后者看似不可能,而保险业偏要实现它。

有位保险公司的客户,入冬后哮喘发作,他没有去医院排队挂号,而是拿起手机打开保险公司的APP。通过在线问诊功能,他找到一位20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在线咨询,医生问诊后给他开出药方并告知注意事项,整个过程只要十几分钟。

目前,许多进军商业健康险的公司,都在打造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务,其中一个做法便是签约资深医生作为在线问诊的专家,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保险公司作为中介,直接为客户匹配医生,连“号”都取消了,更没有号贩子的藏身之处。

想要让更多的专家医师移步线上,也要在“供给”上下功夫。近几年进入公众视野的“医生集团”逐渐获得人们的关注。多点执业、自由执业的医生摆脱了制度和地域束缚,能够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平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医生集团的兴起可以为保险公司所用,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挤走号贩子,而是盘活全社会的医疗资源并提高就医效率。

这几日,许多地方两会代表委员也为看病难建言献策。有的建议构建“医联体”缓解儿科看病难,将社区内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组成医疗联合体,避免患儿“扎堆”个别专科医院。也有代表委员建议构建医疗健康大数据体系,在一省范围内让病患与医院之间信息互通,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其实这两项建议保险都可以做到,打破医院院门,重新整合医生,就是在线问诊的“离线”版本。保险业正在建立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不仅能实现医患信息互通,还能针对个人健康状况进行“病前”健康教育、“病中”就医服务、“病后”康复指导。待到保险健康产业壮大时,号贩子一词可能就成为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