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空保险的机构数量增长,或者担忧保险行业服务大局的能力降低,这其实都是对保险这一金融门类不了解。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保险公司的规模和数量绝不低于其他任何金融门类,包括银行;从国内的市场状况来看,中国的保险公司也许与银行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保险的增长速度绝对是所有金融门类中最快的,在未来数年的保险‘钻石发展期’内,保险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服务国家经济大局的能力必然被看多。”一位权威人士在接受《中国保险报》记者采访时不无自信地表示。
保险机构再增长
保监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保险机构188家,较年初增加8家。其中,保险集团公司10家,保险公司15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2家,其他公司3家。
近期披露的央行年度金融稳定报告同样认为,2014年,中国保险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改革不断推进,业务快速增长,经营效益显著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内地的保险公司中,产险公司69家,寿险公司75家,再保险公司9家。保险业职工人数94.17万人,较年初增加3.74万人;保险代理人员378.30万人,较年初增加53.01万人。保险税收848.32亿元,同比增长133.78%——其中,营业税及附加税359.51亿元,同比增长67.31%;所得税488.81亿元,同比增长230.28%。
2014年的年度数据表明,与2013年的主体数量相比较,可以发现全国保险机构新增6家,达到180家。其中,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10家,财产险公司65家,人身险公司74家,再保险公司9家,资产管理公司18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1家,其他机构3家。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财产险公司总资产1.4万亿元,同比增长28.5%;人身险公司总资产8.2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再保险公司总资产3514亿元,同比增长67%;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241亿元,同比增长26.1%。
很明显,保险公司主体近两年呈现出连续稳健的增长态势。
扩大 发展 培育
上述权威人士认为,事实上,历来保监会都是将培育保险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并在这方面逐步出台一系列完整配套的政策措施。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扩大保险市场,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中资保险公司的数量;对经营管理好的股份制公司,适当增批其分支机构;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经批准,保险业务经营范围允许跨行政区域。二是发展保险中介市场,逐步增设一批新的保险中介机构;将寿险营销部变为保险公司的内设管理机构。三是培育再保险市场,初步建立国内优先分保机制,防止保费不合理外流;适当增加新的再保险公司,逐步形成多家竞争的市场格局。
近期披露的央行年度金融稳定报告也指出,当前保险业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潜在行业风险需要关注。下一步将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继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改革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保险主体数量不足
值得关注的是,采访中,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国内再保险公司仅有9家,包括中再集团旗下中再产险、中再寿险,总部位于香港的太平再保险,以及纯粹的外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科隆再保险、劳合社、法国再保险和汉诺威再保险。而同期的直保公司数量却已经达到了144家。这样悬殊的落差在一些发达国家似乎是很不寻常的——尤其是德国,其再保险公司有28家之多。
再保险公司数量少,容易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缓慢、供不应求。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不少媒体报道过,“供给过剩”已经成为当下国内再保险市场最大的共识,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直保市场竞争激烈,传统型财产保险风险费率较低,对再保险费率也形成了一定的挤压;二是外资再保险人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潜力,在承保能力上对中国市场偏好持续增加;三是再保险业务是国际化的,不像直保在经营上有地域限制,国外的再保险公司即便不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也照样可以进行分保。所以,表面看来,中国境内的再保险市场主体只有9家,但实际上“全球所有能参与的再保险公司都已经参与了进来”。
以记者采访过的无锡SK海力士保险理赔案为例,这家投保公司的投资方是韩国人,在韩国设有同样的工厂,同样的风险责任,中国的费率却远远低于韩国的费率,进一步降低了再保险人的风险资本回报率。再保险供给的过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再保险费率的降低。
保监会政策研究室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根据“新国十条”的要求,深化再保险监管制度改革,引导国内社会资本投资设立新的再保险公司。
此举无疑意味着中国再保险市场继入世逐步取消法定分保之后,将迎来以对内资放开为标志的新一轮开放。